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书 > 读后感

乔布斯传读后感

时间:2023-12-20 12:29:53
乔布斯传读后感9篇

乔布斯传读后感9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乔布斯传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乔布斯传读后感1

在乔布斯去世前不久,老对手比尔·盖茨来到乔布斯家探望他。“我曾经相信那种开放的、横向的模式会胜出。”盖茨告诉他,“但是你证明了一体化的、垂直的模式可以很出色。”乔布斯也承认说:“你的模式也成功了。”但盖茨随后补充了一个警告性的说明:“一体化的模式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史蒂夫在掌舵。但那并不意味着它将在未来的多个回合中获胜。”乔布斯也觉得必须要加上一句对盖茨的警告:“当然,他的分散模式可行,但并没有制造出真正伟大的产品。这是问题的所在。是个大问题。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是。”

封闭的、一体化的模式一直是苹果特立独行的资本,正因为如此乔布斯可以控制产品的每一个细节,创造出真正完美的产品,但盖茨的警告并不是空穴来风的,当掌舵人乔布斯不在了,谁能保证苹果产品的每一个细节依旧完美呢?开放的模式,给了消费者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也使自己有了更多的市场份额,然而各硬件厂商水平的参差不齐使得产品细节很难得到保证,因此乔布斯认为分散模式并没有制造出真正伟大的产品。然而无论是苹果还是微软他们都不可能是完全一体化或者开放的,苹果公司并没有自行研发生产液晶面板、闪存以及摄像头模块,苹果选择了采购lG、三星以及索尼的部件,而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并不能很好的兼容所有构架的处理器,它最理想的硬件仍然是x86构架,当然win8正在着手改善这种局面。

所谓开放和封闭并没有明显的鸿沟,在这一点上苹果与微软的运营模式和经济学上常说到的市场经济以及计划经济十分相似。市场经济属于开放式的经济,企业可以加入任何行业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然而完全开放式的经济也存在弊端,导致这一弊端的根本原因即是资本的逐利性。当某一行业由于竞争较少产生暴利时,各路资本则会争相进入该行业,导致该行业供大于求,利润锐减最终多数企业入不敷出宣告破产,最近新闻经常在报道蔬菜水果烂在地里无人收的情况,这便是产能过剩的后果。因此市场经济需要行会的存在,行会可以根据市场的供需平衡各行业的企业数量,避免产能过剩,在这里行会的存在很明显是与完全开放的市场相矛盾的,但它却又是不可或缺的。计划经济则是一种封闭式的经济,某一行业被一家或者几家企业垄断,且其他企业无权进入该行业,这种经济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企业获得垄断地位后拥有了“定价权”甚至是“定质权”,当市场失去竞争,企业将会失去改革创新的动力,甚至在内部滋生腐败,坐地起价,降低产品及服务质量鱼肉消费者,我国的两桶油便是典型的垄断型国企,油价是想涨就涨,在企业亏损的大前提下其高层却依然过着奢靡的物质生活。因此垄断行业迫切需要的是监管,如何能监管?首先是健全的法治,其次是垄断企业内部的透明,只有这样才不会滋生腐败。因此无论是完全开放的市场经济还是完全封闭的计划经济都是不可取的,最有效的经济体制即是两者的合理结合,有序的市场经济以及透明的计划经济都是可取的方式。

事实上不仅仅是经济,政治也有相似之处,不过话题敏感不便多说。苹果一体化的、垂直的模式在目前看来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盖茨的警告是否有理,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乔布斯传读后感2

一说起乔布斯,没有人不认为他不是一个传奇,而由他创建的苹果公司,更是一个公认的神话。在他的带领下,苹果公司越来越强大,直到现在,苹果公司已经是世界的顶尖企业了。乔布斯的一生可谓极尽辉煌,他的事迹传遍世界,他的成功更是让人传颂,人人钦羡。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他们看到了他人的成功,也想自己能够获得这样的成功。他们以为他人的成功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似乎上天对那些成功的人有特别的眷顾一样。可是,再小的一件事,不经过努力,终究是无法实现的。乔布斯有这样辉煌的成就,他的付出,他的努力,外人没经历过,又如何了解呢。在他奋斗的过程中,他所遭遇的种种困难,种种心酸,又岂是我们这些旁观者能够体会的。我一直相信,再成功的人,再辉煌的人生,他们的背后也一定有我们不知道的辛酸。我们要做的并不只是看到他们的成功,而是如何从他们的成功中,获得对我们人生有所帮助的启发。

乔布斯创建苹果公司,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期间,他这个苹果公司的创始人,还被赶出过苹果公司。可是如果就这样就被打败了,他也就不是乔布斯了。书中有这样描述乔布斯的一段话:“史蒂夫·乔布斯在别人眼里是一个态度强硬的谈判对手,每次谈判他都有一种一定要赢得信念”。我欣赏乔布斯的这种信念,就是这种一定要赢的信念,让他充满自信地面对所有的困难。每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所做的是没有足够的自信,又怎能让他人相信你能成功;如果你没有坚定的信念,又怎能在磨难面前勇敢地走下去。

我们总是会羡慕他人的成功,但我们是否也应该想想,他人的成功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呢。即使天才如乔布斯,他的人生也是要经历磨练才能有成功的。当iPad在苹果公司诞生时,就等于向世界宣布,乔布斯又创造了一个神话,一个在音乐领域的神话。德瑞博士在和乔布斯见面后,就宣称:“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有些人注定是会赢的”。而乔布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然而,诚如本书作者杰弗里·扬和威廉·西蒙所言:“生活中,很少事情是完全的好运或者纯粹的幸运的”。不管乔布斯有多少的好运,如果他个人不努力,那他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不可能出现。

成功的前提是,你个人一定要努力。如果你自己都不努力,没有人可以帮助你。以前,当我看到舞台上的表演者在台上的精彩表演时,我总觉得他们好厉害,觉得他们光芒四射。后来我才发现,他们的表演都是经过连日连夜的训练才有今天的精彩的。不管现在他们在台上有多出色,她们在台下所受的苦和累都是我们旁人无法理解的。所以,我慢慢地明白到,没有人的成功是不经过努力就可以得到的,再辉煌的成功背后都一定有我们不知道的辛酸。

之后,每次不管是看表演还是做其他事情,当我看到那些人的成功时,我都会不自觉地去想,这些人在背后到底下了多少苦功,流过多少汗与泪。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舞台上耀眼的那颗明星,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功,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去接受重重的考验,你敢不敢去迎接一切的挑战。

乔布斯传读后感3

这是我读过的第二本人物传记,那年读第一本人物传记时没有写下读后感,觉得挺遗憾的,现在也不知道讲什么了,所以这次决定写篇读后感。本来打算3天读完这本书的,那是我第一天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的一个短期目标,后来我跟个朋友说估计得花四天了,再后来直到第五天,才差不多读完。

读这本书印象很深的就是乔布斯的极简主义,用apple的广告词讲就是“至繁归于至简”,众所周知,乔布斯是个佛教徒,10岁开始就坚持素食主义,19岁那年同朋友去西天印度求取真经,想想自己19岁 ……此处隐藏4601个字……优厚的资源。就在乔布斯在车库里组装“苹果一号”的时候,至少有十几家拥有相当规模的电脑制造商正在豪华厂房里工作;就在怀特在车库里设计“飞机”的时候,当时就有几位拥有上百万美金的飞行爱好者也在研究飞行器。

四,这点特别让我感动:至少有两次,乔布斯在鼓捣电脑时遇到了困难——他缺少零件之类的,结果这位才十几、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竟然拿起电话,直接给当时的大老板打电话,开口就让人家提供免费的零件和支持,而让人惊讶的是,这些大老板竟然毫无条件的就答应了他,还送货上门,使得乔布斯对电脑的研究与制造可以继续下去。有时我想,如果他困难的时候,那些老板不支持与鼓励年轻人创新与创业,乔布斯还是乔布斯?他能走到今天?

以上只是匆匆看了《乔布斯传》前半部分的一些想法,大家阅读《乔布斯传》的时候应该关注这些细节,乔布斯之所以是“美国制造”,也并不是巧合,当然不仅仅是政治制度造成的,更多的是源自于社会对创新与创业的态度、对少数特立独行的人的包容度。

乔布斯传读后感8

挣扎着看完了原版的《Jobs》,这本书从生活和事业两条主线记录了乔布斯的生平,资料详实,中文版豆瓣评分8。7,值得推荐。

乔布斯带领苹果是创造出许多伟大的产品:iPod改变了人们消费音乐的方式;iPhone把移动电话变成了音乐、照片、视频、邮件和网络设备;皮克斯大片,开创了数字影像的奇迹。还有AppleII、麦金塔、iPad,等等。乔布斯被封神,当之无愧。

在数字世界中,最根本的分歧是开放与封闭的对立。

很多巨头如微软、谷歌认为最终胜利的将是开放,而乔布斯坚定地站在了封闭一边。他解释说“我们做这些事情并不是因为我们是控制狂,我们做这些是因为我们想创造伟大的产品,因为我们关心用户,因为我们愿意为全部的体验负责。人们的生活很繁忙,他们有其他事情要做,而不是去想怎样整合他们的计算机和电子设备。”

开放与封闭两种策略都有其优点。有些人希望更开放的系统,有更多的硬件选择;有些人更偏爱苹果紧密的整体性和可控性,这使得产品界面更筒单、电池寿命更长、更易于操作、内容处理更容易。

苹果的产品高雅而令人愉悦,用户体验极好。

作为一个普通的用户,我不知道、也不关心未来哪个会胜出,我只希望自己的手机好用,所以我支持乔布斯。

乔布斯有一个巨大的优点:专注。他会设定优先级,把他激光般的注意力对准目标,把分散精力的事情都过滤掉。如果他不想处理某件事,比如他的癌症诊断,某件家事,他会坚决地忽视它。那种专注使他能够说不。他只保留几个核心产品,砍掉一切其他业务。他剔除按键让电子设备简单化,剔除功能让软件简单化,剔除选项让界面简单化。所以苹果的产品极简且美,深受人们喜爱。

商业上的成功,不代表乔布斯是个完人。他待人刻薄,堪称恶劣。他本人很看重自己残酷诚实的一面。他说:“我的责任是当事情搞砸了的时候说实话而不是粉饰太平。”这一点使他富有魅力又能鼓舞人心,有数十名被乔布斯辱骂得最厉害的同事在讲述他们冗长的悲惨故事时,最后都会说,乔布斯使他们做到了做梦都没想到的事情。

但是,我不喜欢这个人,我觉得跟随这样的领导难以忍受。

为什么就不能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呢?

实际上,有些人也做出了丰功伟绩,仍然待人和善。比如曾国藩,有人说曾国藩是不商业领袖,那我举另外一位也被封神的例子:号称“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

在松下80岁时,发生过一件这样的事:他请朋友吃牛排,到了一家著名的餐馆,为一行6人全点了牛排。朋友们吃得非常开心。松下等大家吃完后,请侍者叫主厨。

侍者确认:你不是叫经理,是叫主厨?

松下确定:请叫主厨。

主厨来到松下面前,自然非常激动,询问老先生有何吩咐。

松下说,大家都把牛排吃完了,而我盘中还剩一半,并不是味道不好,只是我已经80岁了,胃口变小了,怕剩下这一半送回厨房,你万一看到了会伤心。

松下不是因为封神才展示体谅他人,他就是一个善于体谅他人的人。

我喜欢苹果的产品,但不喜欢乔布斯这个人,他的人品不值得效仿,但是他的追求值得尊敬。

乔布斯传读后感9

前前后后拖了一个月,总算把《乔布斯传》看完了,以这个作为生日礼物,我想是很宝贵的。我相信,每个人看完这本厚厚的传记,都会有一些自己的心得,而且,这些心得中多少会有自己影子。史蒂夫.乔布斯有如过山车般的人生并用激情的性格造就一个最具创造力的企业,使个人电脑、动画电影、音乐、移动电话、平板电脑以及数字出版等6大产业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

1、大繁至简

质量就是适合使用的,一个6岁的小孩能拿着iPad无师自通的玩游戏,这种“大繁至简”并适合用户使用的产品使苹果迷疯狂的追捧,Mac、iMac、iPod、iPhone到iPad一系列引领消费电子产品一路前进。记得自己在21世纪初(20xx~2005年)加入一个研发PC的团队,基本的思想是兼容兼容,哪怕是基本淘汰的COM接口/IDE接口/PCI接口等等,一个产品基本要传承前10年留下的各种接口,预留很多的功能,很怕某位客户有特殊的外界设备,而自己没有想到导致投诉。这种完全以“顾客”为导向的思维搞得人不光精疲力竭,还效果不好。反观苹果的研发理念,用端到端的整体解决方案,把功能用到实用处,减少对外界的依赖。

2 、创新

“哪些疯狂到以为可以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苹果“非同凡响”的1997年广告

“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在发明电话之前做过市场调查吗?”;“你能让福特去做市场调查吗,那他就会生产处4轮马车,而不是汽车”,苹果不需要市场调查,而是用一种全新的研发理念-用“前导实用原型法”方法,苹果是创造产业的先行者、创新者,而不是追随者。这种把团队当成未来终端用户的原型方法,不光成就苹果,也成就苹果成为创新者的领头羊。未来的发展是创新、创新、还是创新。

3、 坚持和坚强

85年从自己一手建立的公司离开到96年强势回归,多多少少有点悲欢离合的剧情-色彩,乔布斯却能在看似低谷的时候,一手建立NeXT、皮克斯最后成为迪斯尼的大股东,在一个全新的动画电影产业领域创造了一片天地。10年的磨砺也让乔布斯更加的老练,回到苹果后到他离开人世的时候,每天就当人生当中的最后一天,颠覆性的带领苹果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更加重要的是那份对产品的完美坚持。

对待一次产品发布会,乔布斯能对草稿练习5~6遍,可想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在授课时、开会时应该练习多少遍埃

4、魔鬼和天使

上帝不光给他天使的一面,上帝在他的人生中也给予很多的磨难,56岁就“修成正果、驾鹤西去”,他的魔鬼一面是无情、自私、无义,对朋友、亲人造成伤害难以弥补,不可取不可为。

但愿乔帮主一路走好,在天堂吃面的时候注意团结,但愿更多的人“我随心动”而不是“心随我动”,人生短暂,不要只为别人活着。也但愿中国有更多的创新型公司,注意,适合使用就好,至繁就是至简,大道至简啊!

《乔布斯传读后感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