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垃圾围城观后感
纪录片垃圾围城向我们呈现了垃圾包围北京的严重态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纪录片垃圾围城观后感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垃圾围城观后感【1】
2010年,自由导演人王久良制作的纪录片《垃圾围城》横空出世。
纪录片讲述了从2008年到2010年王久良导演走访北京周边四百多座垃圾填埋点所记录的场景。
整个纪录片约耗时一个半小时,用“震撼人心”四个字来形容绝不为过。
垃圾围城预告片
视频中一辆接一辆的垃圾运输车从市区开出;羊羔在垃圾堆里埋头啃食着烂菜叶和塑料袋;奶牛在满是泥泞的岸边低头喝着发臭浑浊的污水;拾荒者在高高的垃圾“山头”捡拾着能为他们带来微薄收入的废品,旁边就是端着破碗吃饭的他们的孩子……,一幕幕触目惊心让人难以释怀的场景在镜头中出现,一句句调侃却无奈的话语在耳边响起。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北京为代表的大型城市不断被一座座垃圾填埋场包围。
调查显示目前国内6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超过半数身陷“垃圾围城”之痛。
这些城市垃圾对周围土壤、水源、空气等造成恶劣的影响,城市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如何处理城市垃圾迫在眉睫。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垃圾处理无非两个方面,减量和分类。
针对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我们能做什么呢?
垃圾减量是从源头控制城市垃圾的措施,我个人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
(1)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
例如塑料袋、一次性餐具、一次性水杯、饮料瓶、干电池等。
(2)拒绝接受不需要的街头小广告、宣传册等。
(3)没有严格规定的文件打印时,尽量双面打印。
(4)循环利用水资源,减少污水的产生。
(5)旧衣物、旧布料可根据实际情况改成抹布、拖布或者进行捐赠。
垃圾分类是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的措施,做好垃圾分类,可以变废为宝,减轻后期垃圾处理难度。
我们需要了解垃圾常识,知道哪些垃圾可以回收利用,哪些垃圾不可以胡思后利用,哪些垃圾时有毒有害的。
常见垃圾主要包括以下积累:
(1)客户收垃圾主要包括:制品(报纸、传单、杂志、旧书、纸板箱及其它未受污染的纸制品等)、金属(铁、铜、铝等制品)、玻璃(玻璃瓶罐、平板玻璃及其它玻璃制品)、塑料(泡沫塑料、塑料瓶、硬塑料等)。
(2)厨余垃圾:主要包括剩菜剩饭与西餐糕点等食物残渣、菜梗菜叶、动物骨骼内脏、茶叶渣、水果残余、果壳瓜皮、盆景等植物的残枝落叶、废弃食用油等。
(3)有害垃圾:主要包括主要包括电池、废旧电子产品、废旧灯管灯泡、过期药品、过期日用化妆用品、染发剂、杀虫剂容器、除草剂容器、废弃水银温度计、废油漆桶、废打印机墨盒、硒鼓等。
(4)其他垃圾:主要包括受污染与无法再生的纸张(纸杯、照片、复写纸、收据用纸、明信片、相册、卫生纸、尿片等)、受污染或其它不可回收的玻璃、塑料袋与其它受污染的塑料制品等。
一个人的努力成果可能并不显著,但是如果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将会对我们的城市产生巨大的改变。
现在,我们必须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立刻行动起来,减少垃圾产量、做好垃圾分类,一起冲出“垃圾围城”。
垃圾围城观后感【2】
北京市日产垃圾1.84万吨,如果用装载量2.5吨的卡车来运输,长度接近50公里,能够排满北京三环路一圈,并且北京每年垃圾量以8%的速度增长。
上海市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高达2万吨,每16天的生活垃圾就可以堆出一座金茂大厦(420.5米);广州市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也多达1.8万吨··· ···
(谷歌地球上北京已经被垃圾场包围了)
2013年,住建部一项调查数据表明,目前中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被垃圾包围,很多城市的垃圾产量和垃圾处理量不成比例,以北京为例,日产垃圾1.84万吨,但日处理率却只有1万吨左右,垃圾处理缺口高达8千吨,67%的高缺口率,如一颗巨形“炸弹”,隐藏在城市地下。
不只是北京,“垃圾围城”已经是中国各地的普片现象。
“拍摄垃圾场,重要的`不是艺术,我希望是提供证据性的图片,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到底留给后人的是什么,我希望我的照片是一个例证。
如果你做这个事情,没有收到积极的作用,只是到市场上卖个价钱,或者被一帮摄影评论家评头论足,那等于没做。”
王久良说,这是他用影像为一个社会问题留下“证据”。
“我要么衣食无忧,要么我有这把锋利的刀子,现在我选了这把锋利的刀子。
”王久良始终认为,艺术家,摄影师不是流离于社会之外的,摄影在推动社会发展中,有自身的作用。
他曾围绕北京周边行程一万五千公里,走访了四五百座垃圾场,拍摄了1万多张照片和超过60小时的视频素材。
随后,“垃圾围城”成为环保热门词汇,也推动了政府决策:北京市宣布投资100亿元,用5到7年时间治理完成周边近千个非正规垃圾填埋场。
每天,我们都会把垃圾扔出家门,但是有多少人想过,这些垃圾最终会被运到哪儿呢?
这些年,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是否让我们的生活变更健康、更美好呢?
《垃圾围城》的导演王久良用摄影机记录下了许多令人震撼的场面——从被污染殆尽的河流、山丘,到十几万靠分解垃圾为生的农民,甚至还有被用垃圾饲养大的牛、羊、猪等家畜。
整个过程向人们揭示了这些垃圾是如何被从城里运送出来,在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的同时,很多垃圾实际上又通过家畜等食品回到人们的体内。
随着城市的疯狂扩张,一些巨大的垃圾场几乎在一夜之间被掩埋,然后上面建起了一个个居民小区、国际学校,甚至蔬菜基地。
我不是一个极端的环保主义者,我也是人,也是制造垃圾的一分子。
但是对垃圾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之后,就会有效地克制自己不必要的欲望。
垃圾围城观后感【3】
不管你承不承认,垃圾都在吞噬我们的生活。
每天我们扔掉几包垃圾的时候,没人会忧心忡忡去想:啊,这些垃圾要怎么办呢?但这部影片告诉我们:睁睁眼吧,垃圾已经堆到门口了。
在北京城外,几百座垃圾场正在逼近市中心;越来越多的居民区正在建造于填埋垃圾之上。
影片清晰明确地传达了一个声音:要么接着麻木,要么赶紧醒来。
北京这座日均垃圾产量3万吨的城市,只有靠不断扩大垃圾处理的规模才能满足城市运转。
于是,北京变成了你看到的这个“被垃圾包围的城市”,每一个黄点就是一个垃圾处理场。
当然不只是北京,全国还有很多类似的城市。
这是最原始粗暴的垃圾处理方式:就地填埋。
当然也带来最严重的后果。
周边的地下水、土地、空气受到重污染,住在周围的居民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几乎每一座填埋场都成了一个冲突爆发点,而在北京这样的大型垃圾填埋场有11座。
这样恶劣的环境当然不会有人愿意来,除了这些以垃圾卫生的拾荒者,他们又被嫌弃地称为“捡破烂儿的”。
拾荒者的孩子也跟着一起在垃圾场度日,在垃圾山里寻找“宝贝”,成了他们最大的快乐。
很多人觉得这些填埋场在城市外围,对大家生活影响不大,那我们来看看现实。
这座大垃圾场距离天安门只有16公里的直线距离,甚至还没有出五环,而北京市最大的经济适用房区就盖在这,距离垃圾场1.2公里。
更残酷的是,飞速增加的垃圾将在3年内把这些填埋场全部填满。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流过北京的河流没有一条是干净的。
”从沙河水库开始,整条穿过北京东北部的河流沿岸全是大大小小的垃圾场,水质差到令人震惊。
但让导演王久良更诧异的是,人们似乎对此无动于衷。
这是无知,还是无奈?
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藕出自“垃圾淤泥”,散养的小羊和奶牛刨食着垃圾山的残渣,填埋垃圾渗入地下水,焚烧的有毒物质飘进大气。
很难想象,我们扔出去的垃圾,以这样一种方式回到我们的生活。
所有人都在关注拔地而起的高楼,却忘记看看我们的城市已经变成什么模样。
再触目惊心的垃圾现状,对于高速发展的经济来说也算不上是个大的麻烦。
它不影响消费,也不会耽误生产,只是蚕食着城市和人们。
只有这样“多管闲事”的导演告诉我们,世界远不是你想的那样乐观。
主页君并不爱看这样的片子,因为这些影像总是一次次打破对于生活的美好幻想,刷新对“恶”的理解下限。
但一旦看下去,就会坚定地想让更多人去了解,因为活在现实比活在虚幻里要有意义得多。
让更多人真实地认识这个世界,无论美好还是丑恶——这也是DOCO想做、并且正在和你们一起做的事情。